弦歌不辍
前阵子读≪巨流河≫,在满纸的苍凉中,时不时见到“弦歌不辍”四字,从教育部的公文里,从徒步行进半个中国的年轻学生笔下。本以为只是齐先生的个体感受,再后来看龙应台那本大江大海,又遇见了这四字,看上去颇有商女亡国气质的四字,却被描写的大义凌然。在炮火硝烟下,从东北,北平,天津••• 汇聚的学生,知识分子们一路弦歌不辍,一路诗书不断,半是逃亡,半是求学。在中国历史上,这怕也是亘古无有的第一次。
说来惭愧,关于几十年前那场知识分子大迁徙,在此之前,我是毫不了解的。固然知道牛x闪闪的西南联大,却从没想过它是如何出现,以及同为大后方的西北,为何不会产生一所西北联大于之媲美。
弦歌和诗书,是无论多少炮弹也消泯不了精神的存在,而只要精神不灭,也便不会真的灭亡,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。更何况, 民国时期, 并非区区三户而已. 只可惜,二十年前保留的好好的东西,反到和平时期‘自行’消泯了。这弦歌不辍的欢愉, 与我辈竟是无缘.
又及:
齐邦媛先生的≪巨流河≫是本极好的书,前半部是本别样的抗战史,后半部则是个人学术奋斗史。当然,由于先生特殊的地位,先生的个人学术轨迹,也大抵就是某岛文化发展的缩影。而某岛文化,也便是民国文化的最佳继承载体了。